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影音同步控制系統一籌備高雄文化中心音樂資訊館展示甘苦談

回想22年前的1998年 10-11 月,應該是筆者職場工作壓力最大、也最有趣的時光之一, 因爲一個前所未有的展示案要在筆者的手中完成,那就是高雄文化中心音樂資訊館內的主題之一、Home Studio電腦音樂系統自動展示區 。






這是由Yamaha與高雄文化中心合作的一個長期展覽,其他的展區還有像鋼琴、管樂等傳統樂器,而代表現代科技的電腦音樂相關器材,是由筆者負責設計規劃。由於現場有大量的樂器、關鍵零組件等的靜態展示,因此筆者很想把這個區域設計成具備動態展示的環境。


由於地處高雄、加上展期太長-- 原本預定長達半年(後註:因為反應熱烈,延長為一年,加上受邀到台北國外紀念館展出、再回到高雄文化中心續展,前後共計四年)我們無法派人常駐作説明且效果也不 一定好; 因比一開始構想是要設計一個能自動爲參觀民眾進行講解的自動導覽展示系統。


“音樂與科技的結合,羽化科技的精準與音樂的美成一體” 這是筆者設定的主標題。由於參觀民眾多半不是具有這方面背景的人,所以如何讓展區有趣生動又兼具教育意義是其重點。以往的展區若無人員駐在説明就只能放磁片播放示範音樂,不了解的民眾還以為就只是放 CD而已、不會有太深的印象。因此筆者想要以影像來同步帶動整個 MIDI 樂器的展示,利用一卷已拍攝有示範人員講解的錄影帶播放、同時帶動所介紹到的樂器會跟著自動進行演奏。


這種方式有以下的特點: 

• 參觀的人可以有視覺上的刺激 (影帶上人物的講解、現場看的到實際上的樂器),以及聽覺的刺激 (音樂的演奏) 。

• 音樂事實上完全來自現場的樂器直接演奏,音質上或臨場感都比從影帶播放來的好 。

• 利用時空隔閡產生的刺激感。影帶上的人物一開始就點明了人位在台北,但仍然可以透過影像、遙控遠在高雄的現場樂器進行示範演奏,觀眾可以立即感受到科技的震撼。

• 錄影帶可以一再的播放,可免除現場人員講解的疲憊與可能的漏失。


構想擬定後接著困難點卻一一浮現,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因爲全部的準備時間不到一個月,而且要扣除從台北移動到高雄現場的架設約需 3 到 5 天。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一開始筆者便先把所有的行程列表以免遺漏: 


1. 由於要拍成影帶,整個進行的劇本得先完成,包括演員要講的詞、需要洽借的器材等。

2. 影像拍攝一定是分段的、不可能從頭roll到尾一鏡到底,必須先把要介紹的商品依照所需場景分段出來,並依順序編輯寫成分鏡表,以便日後的剪接。

3. 拍攝時,由於有些場景是可以連著拍,把場景拍攝的順序編輯好後,加上拍攝並無專業攝影棚、就是在Yamaha辦公室內,同時還要考慮收音與背景的問題,拍攝時的道具、人員隔離、時段等都是要注意的問題。

4. 影像剪接。我們沒有外送給後製公司剪接的經費,因此一切自己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電腦進行影音的非線性剪接。

5. 補鏡頭。由於是影像要帶 MIDI 樂器演奏,影像長度要跟演奏的音樂時間長度同。原先不夠長的鏡頭要再補拍。

6. 文字字幕與靜態圖形背景製作。以便在各個介紹的樂器打上字幕説明,並在各分段的部份及樂器演奏時,能呈現靜態圖形背景。

7. 過帶到兩軌的一般錄影帶,打上同步時間碼以便同步帶動MIDI 樂器。


以上是影帶製作的過程。好不容易拍完影像存檔,完成全部工作1/3,期間已經歷許多困難: 


• 我們沒有任何影像製作的器材,攝影機、非線剪接軟體、剪接卡等,都是臨時跟公司申購。

• 卡司的挑選。本來想找別人來演影帶中的人物,後來考慮時間因素,不允許每個場景都得花時間跟演員溝通我要的想法,只好自己下海了,連拍攝都是自己來(利用遙控器自己拍自己),所以這是真正的自編、自導、自演、自説、自唱還兼自拍,最後還要自行剪接 。

• 電腦當機。22年前當時的個人電腦功能很侷限、速度也不夠,原先的電腦為Pentium Pro 200,運氣太差偏偏在這時候完全不聽使喚,只好另行申請一台 PentiumⅡ350的電腦 (那時候個人電腦都還是單核的系統),光是新舊系統安裝轉移測試,就花了約一星期的時間 。

• 資料量龐大。全部的影像資料轉錄到電腦硬碟約佔掉12GB 的容量。加上編輯資料,幾乎把筆者研究室三台硬碟的總容量 14GB 全部耗盡。最後轉檔過帶到一般錄影帶時, Pentium Ⅱ350電腦幾乎被操的氣力放盡,整整花了三天的時間 (電腦 24 小時連作不關機) 來完成這個過帶動作 。

• 由於當時使用的電腦系統在轉檔過帶時,最大處理能力為2GB的資料,因此檔案必須分次來處理,也因此造成影帶到最後聲音與影像有點脱窗現象,(聲音比影像早),但由於時間不允許去除錯或再重作,只好將就將就了。


完成主控影帶後再來就是 MIDI 編曲的部份,筆者先把所有要介紹的樂器列出、幫它們找出理想的曲子,若沒有現成的、則自己編曲,最後再把所有的曲子在時間碼同步的狀況下,串聯成一個完整的 MIDI 檔案。





Home studio展示區系統圖 


遣部份的工作算是較容易的 (跟之前比較),但也遇到一些困擾: 


• 由於考慮著作權的問題,除了挑選三首Yamaha原廠的示範曲子外,其餘的歌曲必須下海自己錄,包括兩首介紹 MU100R 和聲機功能的曲子、一首介紹硬碟錄音的曲子、及數首片段音樂。

• 硬碟錄音部份有 Sampling Rate 轉換的問題。原先打算使用筆者研究室唯一一張Audiowerk8多I/O介面卡來做這方面的錄製,主要因為它可以多軌輸出。但由於它與筆者當時手上的 Cakewalk6 有點轉換上的問題,歷經兩天的大戰後還是只能決定陣前易將, 改用Yamaha的 WF1 92XG音效卡,八軌輸出縮水成為兩軌。

• MIDI 曲子編好、硬碟錄音也錄好後,再來就是把音樂與影像的部份給兜起來。因爲影像中筆者拍攝了一些現場的演奏,影像中演奏的動作必須與傳給現場樂器演奏的MIDI資訊完全同步 (譬如有一段MIDI吉他的撥絃動作,需同步連動自動演奏鋼琴的現場演奏,要分毫不差) ,所以必需事先計算並調整好每個 MIDI 音符或波型的演奏時間與位置。(自動演奏鋼琴在接受到 MIDI 信號、到轉換成擊鎚動作需要 500ms 的時間,這部份的 Delay 也必須計算進去) 

最後的工作就是在影像與 MIDI 音樂同步進行的狀態下,設定其他周邊器材的控制碼。這部份工作包括有: 


1. 現場數位混音座01V 的設定。既然是科技與音樂的結合,當然音控的部份也要讓它自動化。因此在這個展示中,OIV 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音樂進行時筆者配合著時間碼,將整個混音控制過程錄進電腦,所以到時候在現場演出時, OIV就能配合影像輿音樂進行各種 Fader in/ out 的動作,甚至讓Fader跳跳波浪舞。

2. 環場音效的設定。筆者把現場的系統設計成環繞式的陳列方式,希望觀眾進到這個展區時,他可以感受到音樂是從包圍著他的周遭樂器傳出,如同環場的音效 (請參閱附圖的系統)。因此筆者利用 OIV Aux的功能,將硬碟錄音的兩軌信號分別送至主控區及側邊吉他區,讓人聲部份出現在正面的喇叭、而吉他則由左邊吉他區中、電吉他後方的喇叭傳出。再者每個聲部MIDI 檔也是分開送。鼓的資料送給在中間的鼓區、鋼琴送至右邊的自動演奏鋼琴、管樂在正前方的喇叭、Saxphone 在左邊的Clavinova演奏,所以當節目尾端的爵士樂曲一演奏起,觀眾會覺得好置身於一個爵士大樂團的中間,其臨場的感受是很震撼的。


千頭萬緒地整個的編輯工作總算完成了,最後還要克服一點,就是所有的器材其實都未全擺在一塊進行實測,因爲時間與空間並不允許,所以大部分的工作是憑空想像的 (就連場地的佈置是長什麼樣都沒見過) 。甚至部份的電子樂器像Clavinova都沒有真的接起來測試過。系統非常仰賴想像來完成整個的設定,最後僅能靠開幕前的幾天,把整個設定的系統加上資料帶到高雄,現場安裝並實際演練一次,如果不成功或有誤失也沒有時間可以再進行修改。據説開幕當天非常多的達官顯要都要來剪綵( 包括新上任的高雄市長謝長廷), 所以可以想像當時的心情壓力有多大,幾乎快崩潰了。還好現場實測一次成功,感謝天!


因爲這是筆者第一次執行這種影音同步展示系統的整體規劃,裡面很多運用到的創意與技巧都是理想、尚未測試過,雖然有點瑕疵,但是 I've done my best anyhow!


由於全部一手包辦,筆者也從中學習到非常多的新知識: 影像製作剪接、成音、過帶、錄音編曲、同步控制等。這個22年前設計規劃的系統早已拆除了,僅以文字把這個有趣的經驗記錄下來,成為留在腦海中的美好回憶!




Humphrey 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