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kus-Heinz
這也是筆者每年必到的品牌。
直接加入他們的demo room來觀看系統解說。主持人開頭介紹了品牌的發展與重要的里程碑,包括2004年推出ICONYX系統,為RH第一代的Beam Steering技術,也是全球第一個此類型的產品。還有去年2024年推出的OmniBeam產品。
demo room內架設了38支4吋同軸、150°涵蓋的CX41喇叭 (如圖下方)、搭配6支Sub、與12支超心型指向的收音mic,來架構Immersive系統,以進行各項的演示與聆聽測試。
正面的喇叭系統使用IC Live X的系統,來擔任系統的主聲道,搭配Immersive系統。
演示中也分享了幾個他們近年執行的案件,包括LAX機場的Tom Bradley航廈音響改善工程。這個建築物的特性就是殘響音場極大,整個中頻段都維持在3.5秒左右,一直到8kHz才下降到2秒左右,非常強而明亮的殘響。
最終採用ICONYX柱狀陣列喇叭34支涵蓋整個需要的區域,喇叭以嵌牆方式安裝,因此幾乎完全隱形。系統以準確的指向控制來克服殘響的問題,量測的STI語音清晰度達到0.58,相當優異。
演示尾聲,不約而同地,RH也是邀請一位DJ來進行表演與聆聽測試。
Martin
他們的demo room每年都是吊滿滿的喇叭系統來進行聆聽測試,今年也不免俗。
第一個聆聽的產品是ACP55T、搭配SX115的sub,與去年相同,不多做介紹。
接著是新發表的A80T,兩音路/8吋低音的被動式喇叭,低阻抗、高阻抗驅動均可,最大音壓達120dB。
影片包括前半是A80T單獨試聽,與後半段搭配SX115 sub一起試聽。
接著是FlexPoint系列的說明,兩音路同軸設計被動式喇叭。共5個型號,也是去年就有解說,不贅述。
接著是THS喇叭系統,具有三音路同軸架構設計,相當吸引人。
影片是THS的聆聽測試。
接著說明的是他們的Cardioid Sub SXC118,前方單18吋加後方14吋單體來做後方能量抵消,被動式、雙通道驅動前後方單體,以便達到最有效的後方抵消,75Hz最大可達28dB的抵消效果。
與單獨18吋的SX118 sub比對,Cardioid的SXC118後方抵消會多21dB左右的能量。
接著是Turus系列的說明,這也是去年就有說明的產品。不贅述,直接來聽測試。
使用單邊各2支T820,100° x 40°涵蓋,搭配小一型、同樣具Cardioid效果的SXC115 sub一起測試。
壓軸同樣是TiMax這個Focusrite在2023年底才併購的品牌的演示。
TiMax跑3D Spatial Audio包括3個主要元件: panLab軟體、SoundHub處理核心、Tracker的追蹤定位系統。
panLab軟體目前支援整合多達50多種混音控台與QLab、Qsys平台,透過預設模組,號稱可以在5分鐘就完成設定,是唯一可以這麼快速完成設定的Immersive系統。畫面上可以看到多台Yamaha的混音座都已入列。
影片是現場一段panLab的影片透過現場的Immersive系統來播放。
主持人也說明可以使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SoundHub處理器上的混音與定位編輯,包括利用Matrix矩陣混音功能、利用pan Space、或直接使用如下圖的Timeline方式。
最後壓軸是一段交響樂與女聲樂家的演出多軌,一開始是僅有中央聲道以mono方式播放,中間切換成Immersive系統定位播放,可以比較之間的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